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動態競爭下的戰略思維模式

小編整理文章

動態競爭下的戰略思維模式

過去我們做決策很簡單
呼口號、作個三五年計畫
每年業績預計成長 20%
但…這真的有辦法生存下去嗎?
環境看似越惡劣、競爭看似越激烈
您一定不能再停留在過去30年前了
就是現在,進入「動態競爭」的戰略之中
抓住機會,因為這不是未來趨勢!
早已是既定的事實了!您還不把握嗎!?
AdobeStock_102676268.jpeg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核心競爭力是幫您進步,還是讓您退步?

小編整理文章

核心競爭力是幫您進步,還是讓您退步?

企業是知識的組織
核心能力能賦予公司競爭優勢
然而核心能力也可能會僵固
猶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核心能力行之過度或環境改變
原先的優勢也可能使公司處於劣勢
想要持續不斷保持優勢嗎?
以下文章將與大家分享
核心競爭力.JPG


一、何謂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在1990年由兩位管理科學家
普哈拉(C.K. Prahalad)和蓋瑞.哈默爾(Gary Hamel)
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企業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
核心能力具有以下四種特性:

1.價值性 (Value):
這項核心能力可以實現顧客所看重的價值感
例如:能顯著地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提高服務效率、增加顧客的效用
進而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
core-value.jpg

2.稀有性 (Rarity):
這核心能力必須是稀少的,只有少數的企業擁有它
因為它是相對於需求而言的不足
例如:專利、專業知識、專業技術等
diamond-1186139_1920.jpg

3.不可替代性 (Irreplaceability):
競爭對手無法透過其他能力來替代此核心能力
它在為顧客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就是說競爭者使用不同的資源或能力
仍不能取得相同或更高的利益
smilies-1786271_1920.jpg

4.難以模仿性(Inimitability):
核心競爭力還必須是企業所特有的
並且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
也就是說它不像材料、機器設備等能夠在市場上購買到
而是難以轉移或複製
這種難以模仿的能力能為企業帶來超過平均水平的利潤
image004.png
▲評估您的核心競爭力

二、為何會發生核心僵化
1995 年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桃樂絲‧李奧納德‧巴頓(Dorothy Leonard Barton)提出「核心僵化」
其認為太過專注,未必會成為優勢!

猶如中國人飲茶,十分講究「水」
茶經記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最好的水泉就是水量穩定且水質清澈的泉源
水還能滋養周圍的生態系,核心能力亦是如此
若是公司內外的知識能提供充足的養分
就能發現具競爭優勢的能力
然而若無持續的知識來源,就像水源逐漸趨向乾涸!
公司各階層的經理人都是這水泉的管理者
必須要能夠負責疏通、清理和調整知識管道
Jardines_del_Generalife,_Granada_25.JPG

故此,核心僵化也會建立在創造核心能力的活動上
例如解決問題、執行新的製程、實驗和擷取外在知識等
這些活動基本上是中立的
同時也是創新產品開發中不可避免的
但究竟會成為知識成長的助力或阻力呢?

核心僵化的兩大主因:
1.企業不遺餘力地建構好一項核心競爭力
有時候卻可能忽略了市場環境和需求的轉變
所以當現況發生改變,經理人卻還專注於內部事務上
並以原有現狀為滿足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則面臨著故步自封的危險

2.做得頭(overshooting the target):
如果一味地認為把更多好東西放在一起總是比較好
原先有意義的活動在執行過度下反而是傷害
正如日本企業過度執著於細節和品質
使得產品「質量過剩」,反而喪失市場競爭力
僵固.jpg

三、 打破核心僵化的創新策略

克服核心僵化可透過兩大方向改善
「新知識的引進」和「核心競爭力的轉換」
簡單來說
持續引入不同領域或層面的新知識
就像是讓水泉不斷流動
在活水狀態結合其他礦物質
持續增加其營養價值!
抑或是開鑿運河
透過新川新流
進入新的機會
將原先核心競爭力轉變!
change-work-life-professional-steinberg-ftr.jpg
上述的論點是將核心競爭力
引導到新的一個狀態
也就是動態概念之中
現今市場變化快、動盪高
若是仍停留在靜態環境的思維中
極容易進入
敵動我不動;敵賺我虧損
期盼大家能激發核心競爭力
提升自己的優勢地位
而且進入動態觀念
能夠運籌帷幄,致勝先機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11/23(四) 動態競爭 市場致勝兵法講座

【動態競爭 市場致勝兵法講座】
兩岸頂尖企業內訓 金牌課程
國內首場 針對中小企業主 深度發表講座

講座EDM1.PNG

一般我們在講策略規劃時
常會引用許多知識理論,並套用許多公式模型
但也常常發現,計劃趕不上變化
為什麼?因為這種策略模式
比較適用於穩定、靜態、單純的市場環境

講座EDM2.PNG
但現在的市場經營環境,跟過去真的有許多不同之處
●產業環境 變得難以預測 ── 怎麼預測都測不準
●競爭行為 變得愈不理性 ── 市場一大堆不要命的對手
這些現象在在告訴我們,
市場變化已是常態,不變化才是奇怪
市場經營已經進入一個複雜、變化的「動態競爭時代」了

講座EDM3.PNG
過去學校教我們的 SWOT分析、五力分析、…等傳統手法
在動態競爭時代,將會愈來愈不管用
過去書本教我們要累積經營資源、強化競爭優勢
但在動態競爭時代,也將愈來愈不適用
優勢愈強,應變能力愈弱。資源愈多,經營風險愈高。
這時候企業需要從過去套公式、套定律的策略規劃模式
轉化到更新的「決策思維」與更靈活的「決策平台」
這次講座,我們將分享「實戰模擬」與「作戰地圖」這二項培訓新技術
如何協助企業以小搏大,快速翻轉,並在動態變化市場上找到突圍方向

講座EDM4.PNG
講座EDM5.PNG
講座EDM6.PNG
講座EDM7.PNG
講座EDM8.PNG

※ 時間 :106年11月23日 PM 7: 00 ~ PM 9 : 30
※ 地點 :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99號6F
PCBC 犇亞商務/會議中心(捷運南京復興站)
※ 費用:酌收場地費200元
【名額有限,敬請撥冗時間提早報名】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2017.10.31 動態競爭講座花絮


2017.10.31 動態競爭講座花絮

DSC_2209.JPG
感謝各方人士抽空參加講座

TeamWell 很榮幸能與華人競爭力價值創新研究院(簡稱華創院)
中華華人講師聯盟(簡稱華盟)、中華社團領袖高峰會
中華益師益友協會、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簡稱TeSA)
共同舉辦此次動態競爭的講座!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我在商周書房有個約會

商周1.jpg
 很榮幸能在這邊與各位分享動態競爭的議題 
感謝商周書房 x 益師益友協會的邀約
陳老師也很開心能與各位分享
「企業在動態競爭上如何決策」
以下是本次講座的簡單介紹

商周6.jpg
 從釐清問題、瞭解問題,到轉變問題就是本次的主軸 
過去我們學了很多理論
卻發現...我不知道該如何使用!
亦或是當我使用了
但市場的情況卻又改變了!
故此陳老師特地帶大家
從釐清到瞭解,以至於能解決問題
幫助大家能活用於實戰
實際地解決問題

商周7.jpg
商周8.jpg
 簡單自我介紹,以及來聽講座的動機! 
聽眾們紛紛道出其原由
有的人是因為極力推薦之下來的
有的人是對於動態競爭很感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
還有人抱持著學習的心態,希望能學習更多
結束後,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
陳老師,您的講說讓我收穫良多啊!

商周10.jpg
 生動地比喻,輕鬆瞭解各種管理學理論 
陳老師將多位大師、學者的理論整合在一個場景
讓大家簡單明確的認識這些理論
進而挑戰大家
開始明白「理論」要如何應用於「實戰」

商周11.jpg
 當海浪來襲,大家都踴躍地嘗試找出生存方式 
過去我們都聽說過
SWOT分析、五力分析、
戰略性資源、公司核心勝任等等理論
但當環境劇變!
甚麼理論才能幫助我們生存下來?

商周12.jpg
 老師也透過數據,檢視企業所面臨的問題 
為何企業需要動態競爭的實戰課程?
陳老師簡明扼要的列出企業在競爭上所遇到的狀況
也說明如何讓企業不再只是紙上談兵
而是要開始調兵遣將!

商周3.jpg
 作戰地圖!將複雜的報表變成簡單可利用的工具 
當財務報表發下
一個個的數據讓我們迷失其中
陳老師協助超過百家企業
透過作戰地圖,清楚畫出當前局勢
並且能快速作出正確決策
讓企業對於這個變化萬千的市場環境
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制定方針!

商周13.jpg
 最後,希望大家能不再是套戰略,而是能有效地玩戰略! 
企業最頭疼的問題就是
學得多但用不了
透過陳老師精闢的解說
在座的聽眾都開始明白
原來企業作決策就像打仗!
對於局勢萬變的戰場
有效地作出決策 VS 用各種理論推導
您會選哪一種?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如何看待動態競爭市場

小編整理文章
如何看待動態競爭市場

當市場環境變化大、技術進步快速,造成競爭強度越來越激烈
以前長期優勢足以讓一家企業存活十年以上
但現在競爭優勢可保持性逐漸下降
競爭對手很容易就能收集資訊、改良技術來超越
惟有不斷觀察競爭動向並預測對方的行為
才能在市場上成為領頭羊,那該如何從動態角度來看市場?
以下文章和大家做分享。 
01.jpg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從靜態出發到動態的企業戰略

小編整理文章

從靜態出發到動態的企業戰略 
在企業戰略中可分為規劃、實施、評價三個階段
靜態分析主要著重在規劃上,但動態市場環境下
市場變遷速度快往往規劃出目標
因為市場快速變化而做改變,因此在動態環境下
企業要更加重視實施與評價,要從過去思維做改變
不再是以規劃目標為首要,應該是三階段彼此互相影響
本文將分享不一樣思維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