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專訪】動態競爭市場中,如何推演作戰策略


EMBA雜誌  306期(2012年.2月出版)顧問區
群崴管理顧問公司 總經理 陳昭良/主答

 

上個月公司進行了年度策略規劃會議,雖然大家蒐集了一些資料,但是因為大家都不太清楚應該如何去分析使用這些資料,加上競爭者的動向其實我們也很難完全掌握,往往陷入片面或抽象討論,對於我們所處的整體競爭環境仍沒有清楚共識。我們應該如何正確了解公司所處的競爭環境,進而擬定出作戰策略?




企業進行策略規劃時,往往投入了許多人力和時間,卻仍無法規劃出具體有效的作戰策略。根據我們觀察,最常出現的原因是,在策略規劃過程中,忽略了市場作戰是面對動態競爭的實戰情境。


企業經營包含了「生產、財務、人事、行銷、研發」。其中的「生產、財務」,問題與解決方案比較有規範與模式可遵循,按照書本理論照做,是有可能推導出具體改善方案。


但「策略規劃」與「市場作戰」不太可能!你按照書本理論推導出市場策略,而你的對手也按照書本規劃市場策略。如果是考試,兩個人都可以拿滿分。但問題是打仗不等於考試。兩個人在市場上打起來,誰贏誰輸?很難說!因為市場作戰是面對著一個動態、競爭的實戰情境,是博弈,是賽局。


怎麼樣才能在動態競爭環境下,作出好的作戰策略呢?我建議可以試著向軍隊學習。因為軍隊作戰是面對一個高度動態對抗與複雜競爭的作戰情境。軍事作戰,不管是前方作戰部隊或是後勤總部,都會有一張軍事作戰地圖,有了這張圖,才能更清楚地看出敵方的位置,進而可以精準地預判競爭者動向,推演出應對作戰方案。


商場如戰場,企業市場作戰也應該要有「作戰地圖」。只是軍事作戰搶的是有形土地,只要透過空拍偵察,很容易就可以取得「作戰地圖」。但企業是在商場上打仗,搶的是消費者心裡的認同感,是看不見的,所以就不容易畫出來。因為畫不出來,所以作決策時,就只好求諸理論、公式與定律,結果學得愈多,愈模糊、愈抽象。到最後,還是作不出作戰策略。


因此,公司在研擬作戰策略時,要先把這些無形的土地「具象化」,試著畫出自己企業的「作戰地圖」。因為人是視覺性的動物,看得到、摸得到,很多作戰構想自然就會想出來。而「作戰地圖」正是一種能將「市場情境」、「消費者變化」、「競爭者移動」具象化、系統化呈現,讓市場經營決策與分析更清楚、更敏銳的管理工具,同時也解決了企業進行策略規劃、年度計劃太片面、太抽象性的問題點。
繪製「作戰地圖」


首先,我們要強調的是,「作戰地圖」並繪製「作戰地圖」並不是行銷管理所指的「定位圖」。「作戰地圖」必須由「競爭者地圖」、「消費者地圖」、「市場環境」三幅圖所組成。繪製地圖時,公司要先盤點消費者需求或產業成功關鍵,列出約五至六項,並透過討論篩選出最重要的兩項。以螢幕顯示器為例,消費者在購買時,通常會考量影像效果、外觀造型等因素。然後,將橫軸和縱軸分別設定是影像效果和外觀造型(如圖一之 )。


其次,進行市場切割,依據消費者的使用情境,把消費者分成數個族群。例如,電腦螢幕使用者可分為白領、藍領、學生、農民等族群。然後,把消費者需求和使用族群進行交叉評分後,再將上述的消費族群評分高低填入圖中,很快地,「消費者地圖」就繪製出來了(如圖二之)。


除了「消費者地圖」之外,同時,也要把競爭者的圖畫出來,這是作戰地圖很關鍵的一點,因為看市場不能只看消費者,否則就像只看到一片空曠的平地,卻沒有競爭者。因此,可將自己與競爭者的各個產品,就影像效果和外觀造型項目評分,然後一樣把這些產品列出在上圖的座標軸上,畫成一張圖,座標軸一樣也是影像效果和外觀造型。最後,把這兩張圖疊起來,最基本款的作戰地圖就出來了(如圖一之 )。


從「作戰地圖」解讀競爭現況


公司繪製出作戰地圖後,並不代表策略就被「推」出來了,還必須就作戰地圖所呈現的敵我競爭現況,以及現況、未來的動態變化,進行深度觀察,進而找出公司的潛在機會與危機(如圖二)。


■分析競爭者的作戰策略:
如圖二,A公司的產品系列佈局(以紅旗代表),為何市場分佈這麼廣?而C公司的產品系列(以藍旗代表 )為何只集中在右上角?這二家競爭者的作戰策略模式與組織實力是否相符合?到底這些品牌的策略構思與作戰企圖為何?
■了解自己產品佈局規劃優缺點:
自己的產品系列(以粉紅旗代表)是否明確打中預定的目標消費群?產品定位的精準度與競爭者產品系列的定位相比,是否具備競爭優勢?從上圖中還可看出,自己產品系列的定位似乎被公司A產品系列所包圍,應著手評估問題的嚴重性,並進一步發展應變方案。
■預測競爭者動向與應對方案:
從競爭者過去策略目標的作戰習性,預測各競爭產品未來發展動向,並評估對自己的影響與威脅。例如,預測B公司產品系列佈局(以黑旗代表)下階段可能發展方向,會是切入中央地帶,則此舉將如何影響整個市場的動態變化,以及對自己的產品系列影響程度如何?



解讀觀察「作戰地圖」的過程十分重要,因為唯有清楚地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才能調整作戰策略,以及進行產品布局,後續公司作戰策略才會順利推導出來。


推演策略規劃與作戰方案


當作戰地圖被繪製、觀察後,就能透過「作戰地圖」推演作戰策略。而推演過程就像是下棋的模式,「作戰地圖」是「棋盤」,競爭者就是「棋子」。司可安排一個會議室當作「戰情室」,讓相關主管共同圍繞著「作戰地圖」,討論、發想作戰計劃。下棋並不難,祇要看得到棋盤,不是下盲棋,大多數人就敢動手下棋。而「作戰地圖」因能將複雜競爭環境具象化表現,將能使企業主管在訂定作戰策略時,變得更敢動手去操作、更有自信、更積極動頭腦去思考。


但是,真要讓棋下得好,要能想出好方案,企業應該引入其他策略發想的工具。比如情境模擬 (scenario analysis),透過分析可能影響市場發展各項因素的可能出現狀態,以及對競爭者的影響情況,研擬各種不同的應戰措施。還有另一種方法是角色扮演 (role play),將企業主管分成不同組別,各自扮演自己品牌與競爭者,並從各自扮演的角色立場,思考作戰與應戰方案。




以圖三為例,各部門主管可在戰情室中,研判競爭者A發動攻擊機率多高(如上圖 ),而首當其衝的競爭者B會如何因應?他可能提高外型設計進行反撲(方向三),還是提昇功能鞏固陣地防禦(方向二),亦或是採取降價方案(方向一)。 而競爭者B對自己影響程度如何?我自己該走方向四、方向五,或是冒險突襲競爭者A(方向六)?


透過這種具象化「作戰地圖」推演作戰策略的過程,企業主管常常發現,作戰策略的推演並不難,不見得需要太多繁雜的工具,許多作戰策略也能在企業團隊的共同辯論討論中,逐漸被發掘出來。但是,特別要注意,推演過程並沒有標準既定的模式,畢竟,市場作戰不是學校考試,若硬要設定推演的公式來使用,反而會使得企業研擬出來的作戰方案僵硬、沒有創意。


另外,我建議公司在推演作戰方案的過程中,需特別注意所引用的工具手法、知識理論,皆需轉化為動態競爭思維模式。向我們常用的「SWOT 分析」、「BCG Model」、「五力分析」等屬於靜態環境下的分析手法,運用上要非常小心。


例如,「SWOT分析」教我們市場作戰、策略規劃,要分析競爭者的強弱勢,並攻擊他的弱點;但在動態市場競爭下,公司會作「SWOT分析」,對手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反而公司應該攻擊的地方,不見得是對手弱點,而是對手意料不到、沒有想到的點。這就是動態的概念。


將「作戰地圖」結合企業方針目標管理


在動態競爭市場下,進行策略決策,重點不在於懂不懂得知識理論,而在於能否靈活運用知識理論。


目前,企業訂定年度計劃時,多採用方針目標管理。高階層承接目標後,展開方針規劃。而此方針規劃又形成下階層目標訂定,依此層層展開 (如圖四之M部份) 。




這種系統性將策略目標開展方法,能讓企業溝通共享企業戰略願景,並集合組織整體力量共同朝向突破目標而努力。但愈是系統性、完整性的運作架構,無可避免地,也影響其面對動態競爭市場下作戰的靈活性。許多人覺得方針展開與目標之間好像沒什麼創意性構想。本來,市場作戰應該是很靈活,卻被方針目標管理弄得像生產部門在作生產計劃一樣地僵硬。


我建議企業進行方針目標管理,在將目標展開為方針計劃時,先透過「作戰地圖」推演出「作戰策略」後,再依據「作戰策略」細部轉化為方針計劃(如圖四之N部份)。透過兩者的結合,將能讓「方針管理」操作更具靈活應變,讓企業作戰方案更具體、更具有可執行性。
文章內容來自【EMBA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