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筆記】淺談動態競爭策略


資訊交流、技術突破、產業界線模糊、…等
都讓市場環境變化速度愈來愈快
今日的核心能力,明日可能成為累贅
今日的資產,明日可能成為包袱


策略是什麼~
什麼是策略的內涵~~
這我不想說了,說了也沒有用,
任何市場作戰、競爭策略的知識、理論、模型
在 你懂 競爭者也懂 的情況下
都將祇能適用學校考試
而無法套用在市場賽局實戰中

我不知道策略一定要長成什麼樣子
但我接受能讓你活下來,就是好策略的結果
不管這個策略是你分析精算出來的
或是你邊作邊改又邊猜而演化出來的
都沒有關係
總之,好策略就是必須讓你能活得下來

那該怎麼樣才能活得下來?
傳統在講核心競爭力時
強調資產規模要大、研發投入要多、經營效率要高
在靜態、穩定環境,
透過規模與速度加乘而創造優勢
這是OK
但在環境動態變化下
效果的重要性,不見得亞於效率的提昇

講效率、講技術,作得最好是日本製造業,
其生產技術之精益與專業管理之精細,可說全球無人能敵
但也因為一時失神,忽視消費者需求走向的轉變
也造成日本家電業全球市場之地位逐漸下滑
Nokia3G手機競爭、Microsoft 於移動互聯網
也都出現這些現象

換言之,當環境變化轉換客戶需求的調整時
企業存活關鍵在於能否靈活、同步對客戶的需求轉變,
第一時間作出最準確的反映
能否真正以客戶為主
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

***********************************************************

坊間也出現許多書本觀點
強調動態競爭下,企業應該「強化靈活應變能力」
課堂上教書、論壇上演講,按照這個脈絡來講
應該都是最不會被挑戰的思路軸線
但說歸說,你就真的照作了嗎?
真的去強化靈活應變能力了嗎?

我一直認為策略是沒定律、沒標準答案可依循的
策略是企業在運營過程中,
策略作為、組織效能與環境變數,三者之間交互影響的結果
任何企業都應量已身之力,度環境之實
持續權變各項變數,去拼揍出適合自己的作戰方向
《孫子兵法·軍爭篇》說: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
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該靈活時 就靈活,該穩健就穩健
戰場上祇有瘋子,才會在那裡跳來跳去 跳得不停
盡信書不如無書
換言之,「靈活應變」很好
但卻不是動態競爭下不變的市場操盤方針

就我看過的案例中
還真的能找出五、六種與「靈活應變」不同的操作模式
而且也都能活得好好的。
例如:
一、不理他 ── 不管他什麼環境變化了
歐洲有家B字頭的汽車大廠,就是採用此模式
環境變化週期愈來愈短,半年就有大改變
但汽車設計專案,卻動輒至少三年才能完成
與其自亂陣腳地順應變化,不如就開著戰車死命往前衝

二、捉不變 ── 變化中自有不變之處
就因為不知道十年後的變化是什麼
不如反過去來去思考,十年後什麼是不變
再依據不變去建立發展策略,反而更清楚
Amazon 創辦人Jeff Bezos說:
「與其擁抱變化,不如賭對不變」
對於亞馬遜來說,那些是十年不變的?
‧ 不會有亞馬遜的客戶說可以送貨更慢一點
‧ 也不會有客戶說亞馬遜的東西可以賣更貴一點

三、多押寶 ── 看不出環境趨勢,就賭一把
物聯網可連結的領域很寬泛,很有前景
大家也知道這是大趨勢,但其相關支持技術能否突破
多久時間後才能突破,誰也說不準。
面對如此不確定環境
誰都不敢篤定押那個項目一定會中的情況下
聰明的業者大多採用類似兵分多路
多方押寶的下注模式,寄望能壓中明日之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